新野城外,古道西風,劉備與洛川並騎而行,馬蹄踏在黃土路上,揚起一陣陣塵煙。
劉備身著青色長袍,腰間佩劍,眉宇間透露出一股不凡的氣度。洛川則是一襲白衣,待在劉備身旁。
趙雲身騎白馬,身姿挺拔,英姿颯爽。他身穿銀白色的戰袍,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彷彿天神下凡。
他的頭盔下,是一張英俊的臉龐,眉宇間透露出堅定和果敢。他的眼神銳利如鷹,時刻警惕著四周的動靜。
“子龍兄,無需過於緊張,那些鼠輩不敢輕舉妄動。你大可放寬心。”洛川輕聲安撫道。
“洛先生,這可不行。主公的安全關乎存亡,趙雲豈敢有絲毫懈怠。”趙雲神色凝重,語氣堅定地回應。
“主公,前方便是新野,我們是否要在此稍作休整?”洛川指著一邊小樹林語氣平和。
劉備點了點頭,目光遠眺,似乎在思考著什麼。“好吧,我們在這裡休息一下。”
就在這時,一陣急促的馬蹄聲打破了兩人的對話。劉備和洛川同時轉頭,只見一騎快馬飛馳而來,馬上的騎士身著布衣,頭戴斗笠,風塵僕僕,顯然是長途跋涉而來。
“來者何人?”趙雲長槍一揮,眼中閃過一絲警惕。
騎士在兩人面前勒馬,翻身下馬,摘下斗笠,露出一張清秀的臉龐,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在下徐庶,字元直,特來投奔劉皇叔。”
劉備聞言,眼中閃過一絲驚喜。“徐庶?可是那位以智謀著稱的徐元直?”
徐庶微微一笑,拱手道:“正是在下。”
洛川上下打量著徐庶,眼中閃過一絲讚賞。“徐先生大名,如雷貫耳,今日得見,實乃三生有幸。”
徐庶謙虛一笑,轉向劉備。“皇叔仁德之名,傳遍四海,庶特來投效,願為皇叔效犬馬之勞。”
劉備大喜,下馬親自扶起徐庶。“元直能來,實乃天助我也。新野雖小,但有元直相助,定能成為我軍的堅實後盾。”
劉備向徐庶介紹,“這是我軍中主薄洛川,字浩瀚。”
洛川也上前一步,拱手道:“徐先生,您的智謀廣為流傳,今日得見,實感榮幸。”
徐庶微微一笑,謙虛地回應:“洛先生過譽了,庶不過一介書生,願以微薄之力,助皇叔一臂之力。”
三人便在路邊的一塊大石上坐下,開始了深入的交談。劉備首先開口:“徐先生,如今天下大亂,英雄輩出,您為何選擇投奔於我?”
徐庶正色道:“皇叔乃漢室宗親,仁義之名遠播,庶雖不才,亦願追隨明主,共謀大業。況且,庶觀皇叔所為,皆以民為本,此乃天下之大義也。”
洛川點頭贊同:“徐先生所言極是,主公之仁,天下皆知。有您加入,我軍如虎添翼。”
劉備聽後,心中更是歡喜,他深知徐庶的加入對他來說意味著什麼。“徐先生,備雖不才,但有志於天下,願先生不吝賜教。”
徐庶點頭,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皇叔,庶雖初來乍到,但願意盡我所能,為皇叔出謀劃策。”
三人相視而笑,隨即一同策馬向新野城而去。
新野城內,劉備設宴款待徐庶,洛川作陪。
“元直,新野城小,又遇大敵,不可久待,你有何高見?”
徐庶沉思片刻,緩緩道:“新野地處要衝,北可通中原,南可達荊州,東臨淮河,西接漢中,實乃兵家必爭之地,然城小民寡,不是可久呆之地,並且隨時面對曹操大軍,不可安心發展,庶認為必須另尋一地,安心發展,以求天下有變。”
洛川介面道:“元直所言極是。只是現在有何地方容得下主公呢?”
“江夏之地,或許不錯,我們既可以向南聯盟孫權,以抗曹操,又可以借劉表為憑障,拖延時間。”
徐庶提出了他的初步想法,雖然還沒有諸葛亮那樣全國的整體戰略,但他的這一戰略眼光已經顯示出他的非凡才能。
劉備聽後,一臉疑惑地問道:“江夏之地,在黃祖手中,我們如何可得?”他知道江夏的戰略重要性,但也清楚當前的局勢對他們來說並不樂觀。
洛川替徐庶回答,他的聲音中透露出一絲計謀的味道:“黃祖素來聽調不聽宣。劉表對他很不滿,只是留他來抵抗孫權。加上他是黃家之人。劉表雖然心中欲殺他為快,但是不得不考慮現實情況。只要我們能引起劉表對黃祖的猜疑,可以借劉表的手除掉黃祖。”
洛川的分析深刻而精準,他知道劉表和黃祖之間的關係並不和諧,這是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
徐庶點頭表示贊同,補充道:“劉表雖然名義上控制著荊州,但實際上對下屬的控制並不牢固。黃祖的獨立性讓劉表感到威脅,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手段,比如散佈一些關於黃祖有異心的謠言,讓劉表對黃祖產生疑慮,從而削弱黃祖的力量。”
劉備沉思片刻,然後緩緩說道:“這的確是一個可行的計劃。我們可以秘密派遣信得過的人去荊州,與劉表的心腹接觸,巧妙地傳達這些資訊。但是即便拿下黃祖,江夏也不會被我們所得。劉表不會同意我們駐守江夏的。”
這是一個問題。洛川靈光一閃,“我們不一定非要拿下江夏。我們可以先江夏換成我們所親近的人。比如說公子劉琦。”
徐庶點了點頭,表示贊同。
“直接換主公上去比較難,但是換成公子劉琦就比較簡單了,畢竟哪一個父親會懷疑兒子呢?我們可以支援劉琦爭奪荊州之主的位置。一旦劉琦是荊州之主,我們的處境會好很多。”
三人繼續深入討論,從政治謀略到軍事部署,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他們知道,江夏的控制權對於他們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這不僅是一個戰略要地,更是他們與曹操、孫權等勢力抗衡的關鍵。隨著討論的深入,一個詳細的計劃逐漸成形,劉備、徐庶和洛川都對即將到來的行動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