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7年4月,亮國火箭城
“您是說240BPM,4赫茲頻率與地震預測有關嗎?”大衛對布勞恩教授問道。
“是的,極低頻(ELF)技術是近幾十年來的熱點,在潛艇通訊,地震預測,地下探礦等領域都有較好的應用。”
布勞恩教授接著說:“已知的幾個大國,都建設了長波收發臺網,在4赫茲至80赫茲頻段監測地下自然源發出的電磁訊號及其變化,用於地震預報。”
布萊恩教授繼續他的講解。
特斯拉認為,超光波或者叫“動態以太”,波長極長,只有恆星能被它入射,而行星及以下物體“尺寸”小於波長,所以就被繞射了。
這就像站在海邊的礁石上觀察,海浪滾滾而來,繞過水中插著的一根木樁,而能量都打在了尺寸更大的礁石上,啪啪作響。
水中的木樁卻並沒有被海浪打倒,甚至不受影響,是因為它的截面直徑遠小於海浪的波長,被繞射了,所以它對海浪的巨大能量幾乎沒有反應。
正常人聽到超光波假說的第一反應就是:我為什麼感覺不到呢?
因為“尺寸”太小的物體,相當於海水中的“木樁”,無法被海浪的波長入射。
太陽的直徑足夠大,如果真的有超光波,瞬時地從各個方向射向太陽,將其入射,灌入大量的能量把太陽“點燃”。
其中某一束超光波如果是從其他星體比如木星繞射而來的,那麼這一束超光波與其他未經阻擋的波入射太陽的效果,或者說被太陽吸收的能量,應該是不同的。
太陽的表面並不是一個平坦的光球,光球表面的細部結構呈現出“米粒”狀的斑點,暗區亮區交錯。
按照超光波的邏輯理解,那些暗區斑點是整個銀河系恆星,乃至是整個宇宙星系阻擋超光波的投影。
由於恆星是相對不動的,當運動速度較快的行星等星體疊加阻擋在陰影上,就會使得太陽表面相應區域吸收的能量產生巨大的變化。
引發磁場的運動,陰影部分降溫就形成了太陽黑子,陰影邊緣升溫爆炸形成太陽耀斑。
太陽黑子週期性生成和變化,每個週期主要的黑子總是生成於太陽南北緯30度左右並逐漸向低緯度移動,至南北緯15度時,太陽黑子進入極大期。這就是著名的“蝴蝶圖”。
看到這張“蝴蝶圖”,震驚中,每個人都會陷入深深地思考。
為什麼呀?
太陽黑子只出現在貼近黃道面的,正負30度緯度之間,並且週期性、規律性這麼強。
沒有一個太陽以外的影響和決定因素,簡直是不可能的!
太陽系的主要行星和衛星都集中在黃道面上執行,上百萬顆小行星組成的小行星帶相對於黃道面的軌道傾角幾乎都小於30度,其中,約90%的小行星,軌道傾角小於15度。
行星、衛星和小行星帶與黃道面的位置關係與太陽黑子的分佈區域有明顯的對應關係。
在特斯拉的超光波邏輯裡,這很好解釋,太陽系的主要行星和衛星都集中在黃道面上執行。
而太陽相對於黃道的自轉傾角只有7.25度,所以太陽黑子就集中生成在這些遮擋區域。
太陽的南北極地區幾乎沒有快速移動的遮擋物,沒有形成黑子也就不奇怪了。
現有主流理論認為太陽黑子完全是由於太陽內部的磁場運動不均衡而產生的。
如果太陽黑子完全是內部機制產生的,那麼,黑子應該隨機地出現在太陽表面的任意位置。
現有理論很難解釋,為什麼太陽黑子總是集中在低緯度?
尤其是在南北緯15度以內密集爆發,而在南北緯60度以上的區域內幾乎沒有太陽黑子。
“我希望我所說的遮擋物,沒有誤導你,太陽黑子說到底是太陽內部的能量反應,而不是所謂的影子,超光波理論並不否認太陽黑子是太陽內部磁場反應的結果,只是探討產生反應的誘因。”布勞恩教授補充道。
還有一些證據支援超光波的“遮擋論”,比如,太陽黑子的大小,絕大多數黑子的直徑從幾百公里到幾萬公里,那正是小行星、衛星和行星的尺寸。
最大的太陽黑子直徑可達20萬公里,不到兩個木星的直徑,那正是巨行星交錯時的尺寸。
2000年6月22日,木星與土星相合,在太陽表面產生大面積黑子,兩顆巨行星日心黃經交錯,7月14日,太陽爆發X5.7級大耀斑。
2020年11月2日,木星與土星再次相合,當日,亮國航天局觀測到一個大黑子正在形成,3日,確認是大的黑子群,編號為:AR2781。
6日,黑子正對地球時,照片非常清晰,一個較大的黑子群邊緣模糊,很可能是木星和其衛星的投影,另一個稍小的黑子邊緣清晰,呈完美圓形,很可能是土星投影。
特斯拉認為,以宇宙中的任意一點,比如以太陽為中心(不是說太陽是宇宙中心),超光波從四面八方射來,遇到銀河系的恆星阻擋,在太陽上產生能量密度不同的明暗區域。
同時,到達太陽系之後,又受到黃道面正負30度內大量存在的小行星阻擋,如果該阻擋相對減少的能量恰好重疊於暗區,則導致太陽表面該區域溫度更低,形成太陽黑子現象。
在成片的暗區基礎上,若遇到行星和衛星的疊加阻擋,則形成較大的黑子。
特斯拉認為,太陽黑子的週期就是,以木星和週期共振的小行星的公轉週期為基礎的,與其它巨行星、近地行星、衛星甚至彗星共同形成的。
太陽黑子平均11.2年的週期支援這一理論。
大衛說:“超光波這個假設也太大膽了,聽起來確實有點瘋狂,一時難以接受。”
“現代科學的核心思想就是——”布勞恩教授略一停頓,接著說: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可被證偽,能夠預言!”
特斯拉曾經預言彗星穿越黃道面會導致太陽活動更加劇烈,已經被我們多年來的觀測資料所證實。例如:
艾森彗星(C/2012S1),2013年11月9日穿越黃道面,同年10月29日,發生一週內第四次X級太陽耀斑。
11月6日,日面東側的活動區AR1890(S11E36)爆發了一個大X射線耀斑(X3.3級)。
11月9日當天,大太陽黑子AR1890有一個“貝塔-伽馬-德爾塔”磁場,為X級太陽耀斑提供能量。
11月10日,正如預測的那樣,太陽黑子AR1890又釋放了一次X1級耀斑。
歐凱美頓彗星(C/2013V5),2013年12月21日穿入黃道面,12月20日,太陽表面生成巨大的冕洞。
21日當天,新的太陽黑子AR1934和M級太陽耀斑產生。
2014年10月16日,彗星穿出黃道面,黑子群AR2192在10月17日轉入可見日面。
面積在10月27日最大,達到2750個太陽面積單位,是地球大小的數十倍,成為自1990年以來最大的太陽黑子。
彗星(C/2022E3),2023年1月12日到達近日點,黑子AR3181、AR3182、AR3184連續發生三次X級太陽耀斑爆炸。
2月12日穿越黃道面,黑子AR3217於11日爆發X級耀斑。
恰逢30年一遇的土星衝軒轅十四,直徑超過6公里的巨型彗星梅克賀茲一號(96P)於1月31日穿越黃道面併到達近日點(0.12天文單位),這導致第一季度的太陽活動異常強烈,將預計的太陽活動極大年(2025年)整整提前了兩年多。
2023年也成為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夏天。
一位天文學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衛星的位置也與太陽活動相關,最佳案例是天王星衛星。
天王星的獨特之處在於其自轉軸幾乎“躺平”在軌道平面上,傾角高達98度,在它的冬至和夏至附近總有一個極點指向太陽。
這使得天王星27顆已知衛星的軌道就像一個遊戲飛盤,隨著天王星的公轉,從飛盤“豎著”呈一條線對著太陽逐漸橫轉過來,直到完全展開,整個圓盤互不遮擋地對著太陽。
“這是18顆軌道傾角幾乎為零的天王星衛星的組合圖。衛星軌道面與太陽和天王星中心連線夾角為零時,衛星有一半時間藏在天王星身後,即使到天王星前面,也會相互遮擋抵消影響,太陽黑子就少。”
”夾角為90度時,軌道面完全垂直於太陽連線,每一顆衛星都無遮擋地對著太陽,太陽黑子就多。更不可能思議的是,以零點為中心,日均太陽黑子沃夫數在圖的左右是完全對稱的!“
”這種對稱和強相關性是現有理論無法解釋的。按照現有理論,天王星的衛星與太陽黑子完全沒有關係,這張圖上的點,應該呈現雜亂的隨機分佈。”教授接著說:
“大衛,你看這張圖,像不像一隻蝙蝠,兩端是高高支起的翅膀,中間是嘴,嘴的兩側是眼睛?”
枯燥的理論告一段落了,大衛驚歎著:
不是一顆衛星的巧合,而是整整18顆軌道各自不同的衛星表現出驚人的對稱性和一致性!
然後他看著圖附和道:
“像,真像!之前有一個著名的蝴蝶圖,這張就叫蝙蝠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