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攻略明朝地圖

第132章 讓利移民

“秦王既沒,便讓尚炳襲爵鎮守西安吧。”

“臣領命……”

武英殿裡,伴隨著朱元璋對禮部尚書任亨泰吩咐結束,朱允炆與朱濟熺、朱高熾、朱尚炳四人也先後走進了殿內。

他們如往常般對朱元璋行禮作揖,但這次朱元璋卻叫做朱尚炳道:

“你父親既然死了,那你也就收拾收拾,三日後襲爵前往西安出鎮吧。”

“臣孫,領旨……”聽到自己終於得以出鎮,朱尚炳畢恭畢敬的作揖謝恩,但心中卻高興不已。

這條訊息沒有出乎眾人意料,但當它真的來臨時,朱允炆卻還是有些失落。

在他看來,既然自家爺爺也知道自己要削藩,那應該幫自己把朱尚炳留下才對。

不過當下的朱允炆也明白,眼下最關鍵的不是朱尚炳襲爵的事情,而是川南的金銀銅礦。

他收拾了心情,準備在稍許坐下後找個機會與朱元璋說這件事情。

倒是在他收拾心情的時候,朱元璋目光一直放在朱尚炳身上。

望著他,朱元璋想到了殘暴的朱樉,因此不擴音醒道:

“你出鎮後不要學伱父親,要對關中百姓恩恤,這樣才能讓關中百姓信服。”

“此外,對於番人也不要似你父親那般仇視,他們既然入了大明,便是大明的子民,無罪不得處罰。”

“臣孫謹記。”朱尚炳得以襲爵,當下正開心,自然對朱元璋的話十分順從。

瞧著他乖巧的模樣,朱元璋也只能寄希望於他真的記住了,而不是像他爹一樣陽奉陰違。

“回府去吧,好好準備襲爵事宜。”

“臣孫告退,皇爺爺萬福安康……”

朱元璋一擺手,朱尚炳便再次叩禮謝恩,而後起身緩緩退出了武英殿。

瞧著他退出去的背影,朱濟熺與朱高熾都露出了羨慕的神色,同時朱高熾也想到了遠在吉林城的朱高煦。

“也不知道老二過得如何了……”

他突然傷感起來,隨後與朱允炆二人先後入了座位。

望著桌上的奏疏,他重拾了心情,埋頭開始了處理。

如他一般的舉止的還有朱濟熺,但卻並不包括朱允炆。

朱允炆雖然在處理奏疏,但心思卻都在如何找機會與自家爺爺討論川南六府礦山一事。

只可惜自從徐輝祖平定儂貞祐開始,西南便再也沒了需要老朱親自過問的奏疏,因此朱允炆思慮許久,卻沒找到一點訊息。

一個時辰的時間緩緩過去,朱允炆沒等來他想要的機會,反倒是等來了常伴老朱身邊的那名武官。

見到武官出現在殿門,朱元璋緩緩起身,三個孫子見狀也先後試圖起身,但卻被他攔住:

“你們處理你們的,我出去走走……”

話音落下,朱元璋沒給任何人機會,抬腿走出了偏殿。

朱濟熺與朱高熾很是安分,在老朱走後如他吩咐的一般,繼續低頭處理奏疏。

倒是朱允炆略皺眉頭,只因他嗅到了一絲不對味。

往常這武官奏事,自家爺爺基本不會選擇迴避自己,可這次……

朱允炆心中疑惑,腦中更是不斷猜想原因。

只是相比較他的猜想,老朱卻已經與那武官去到了武英殿的另一處偏殿。

“說吧……”

老朱穩當的坐在偏殿內的一張椅子上,武官見狀也作揖回答道:

“北邊的積雪化凍,吉林城的兄弟們也送來了訊息。”

“只是殿下這幾個月做的事情太多太雜,臣不知道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因此只能書寫面呈陛下。”

說話間,武官從懷裡掏出了一份厚厚的奏疏。

對此,老朱也是略微驚訝的從他手中接過。

他很清楚面前的這人,不然也不會選擇他來執掌隱藏在暗處的錦衣衛。

這些年,他手中經過了大大小小許多案子,按常理來說不可能不知道什麼事情重要,什麼事情不重要。

他之所以這麼說,恐怕是高煦那孩子做的事情都不是他能做主的……

想到這裡,朱元璋眉頭皺成了川字,順手也將奏疏開啟了。

【二月丁卯,眾與渤海王往……】

情報的內容是從二月二十開始的,朱元璋算了算時間,正巧是朱高煦他們出了三萬衛地界的時候,接上了幾個月前他所看情報的內容。

察覺這點,朱元璋頷首滿意,很快沉入其中。

在這份奏疏中,記錄情報的錦衣衛將如何接近朱高煦,北行隊伍每日做出什麼調整,還有他親耳聽到朱高煦說了什麼話的內容給盡數記錄。

這一路北上,朱高煦說的最多的就是遼東的問題,而朱高煦看待問題的角度很多時候與朱元璋一樣,因此他也能夠透過這些角度來了解已經全境光復七年的遼東是何種狀態。

在錦衣衛的記錄中,朱高煦認為遼東這塊地方之所以需要山東供給糧草,主要在於元代並未好妥善的治理遼東,而後的元末動亂更是致使許多遼金時期的水利設施被破壞。

這是遼東困苦的原因,而之後大明統治遼東過後,除去蓋、海、復、金四州外,其餘地方沒有正常的行政管理,致使遼東在廟堂上只能透過皇帝個人的意願和想法來投入建設。

遼東的水利建設乏善可陳,雖然在朱元璋的旨意下,當地衛所的軍戶也有疏浚河道、修建船閘等工程,但主要是從軍事的角度出發,為的也只是保障遼河和松花江的航道暢通,以保證軍隊的物資供給,而不是從農業灌溉的角度出發。

因此,遼東本身的農業十分缺少抵抗水旱災害的能力。

加上遼東本地不能產棉,所有工匠都為軍隊服務,而當地又常常因為水利設施不足而鬧災荒,因此遼東的發展始終跟不上內地諸省的速度。

在朱高煦看來,如今遼東的軍戶賴於老朱“每人授田五十畝”的政策還算富足,可一旦衛所武官開始壓迫軍戶,那遼東的軍戶負擔就會比內地的一般老百姓更重,成了被禁錮在土地上的奴隸。

一旦軍戶貧瘠,那他們就只能開始想方設法的南逃,而軍戶南逃的現象一旦出現就很難挽回局面,遼東的武備必定走向廢弛。

只要遼東的軍備廢弛到一定程度,那蒙古、女真就會源源不斷的南下劫掠,破壞遼東當地的民生。

遼東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能力本來就低,財富積累速度很慢,被搶一次就得拿幾年時間來恢復,年年被搶,那就只有每況愈下,最後成為大明的一道傷口,不斷流血,繼而加重山東和河北百姓的負擔……

“這小子……”看著朱高煦這一路對遼東的評價偏向貶低,老朱自己都不由看著有些生氣。

好在他早已在去年習慣了朱高煦先抑再揚的評價方式,所以他強壓著脾氣繼續往下看了下去。

後續的內容不出他的預料,朱高煦在貶低過後,也開始褒獎起了老朱。

他認為老朱設遼東都司,對遼東實行軍管是一點錯都沒有的,因為當下的遼東還沒辦法承受太多移民,移民不夠的情況下,遼東自然也就沒辦法建設那麼多民生方面的水利設施。

在這樣的條件下,控制遼東這樣各族混居的邊塞之地,軍屯是最好的辦法。

想要管理並同化當地大批不同民族的降丁,甚至還有許多從內地流放來的勞改犯,不用軍事化管理還真沒轍。

如果老朱不這麼做,那遼東這塊地方就直接被這塊地方上的蒙古、女真、高麗三家民族給平分了。

老朱唯一做的有所紕漏的地方,就是沒有繼續擴大遼東南部的民管州縣,不應該僅侷限在遼南四州,而是應該將目光轉向遼西地區,那裡只要有人,便能開墾上百萬畝的耕地。

“可惜……”望著朱高煦的建議,朱元璋確實從中獲知了遼東的真實情況,但他也覺得很可惜。

當下不是他不想遷移人口前往遼東,而是他實在分不出那麼多人口。

山東雖然還有五百三十餘萬人口,但河北、關中、河西、河南等地都需要山東和山西對它們進行人口填充。

目前遼東還算安穩,但關中和河西走廊的甘肅等鎮卻屢次爆發叛亂。

遼東的幾十萬少民已經被朱元璋遷移到了河北,但河西走廊的幾十萬色目、蒙古人卻沒有足夠的漢人壓制。

事實上兩人都沒有錯,但朱元璋是站在皇帝的位置上看天下,而朱高煦看遼東便只看到了遼東。

“他若是坐在我這位置,那他的看法或許也會與我的類……”

朱元璋皺眉,很快將這種本不該存在的想法按下,繼續往下看了起來。

在接下來的情報內容中,錦衣衛將朱高煦對兵卒和百姓的政策盡數記錄,當朱元璋看到這裡的時候,他的眉頭幾乎沒有舒展過。

朱高煦給兵卒的待遇是高規制,這點朱元璋有點意見,但不多。

比較之下,朱高煦每個月給兵卒以外的每個人發六鬥米就讓他有些不高興了。

朱元璋從乞丐走上皇位,他比誰都清楚一個成人每個月的口糧是多少。

只需要五斗糧,一個人就能吃的很不錯了。

六鬥糧,這是一些小富農才能過上的日子。

“這小子這樣養人,恐怕會把這群人養成……”

朱元璋批評的念頭還沒升起,眼睛便看到了朱高煦宣佈這些政策之後的各種手段。

先是號召百姓們修建書院,整理城中道路,修建房屋……

然後就是朱高煦和善出堡、弗提斤城做生意。

雖然這名錦衣衛沒有探查出朱高煦要與這些女真人做什麼生意,但朱元璋能猜到大概是毛皮和牲畜之類的貿易。

對於朱高煦的做法,朱元璋持保守態度,因為他得看得這小子把賺來的錢投入到什麼地方才會選擇生氣或高興。

他繼續往下看去,看到了傅讓等人抵達吉林城,而後吉林城開始免費教授兵卒、孩童讀書,全城平民參與開荒運動,修建河渠,發現煤礦、鐵礦並進行開採。

可以說,在朱高煦的治理中,吉林城不像是一個郡王的封地,反而過得有些原始和淳樸。

當然,朱元璋很清楚,吉林城的軍戶能活得這樣舒坦,是因為朱高煦免除了他們的賦稅,並願意拿出府庫中的糧食給他們均分。

不僅如此,遼東都司那邊還給朱高煦運輸了足夠吉林城軍戶躺平的糧食。

當下的情況,就是朱高煦用他的王府府庫來養兵,用遼東都司的糧食來養民。

他不壓榨百姓,而是選擇用工換糧。

他將軍屯田的糧食大頭給了百姓們,自己只拿了小頭。

儘管這麼做,他自己無法享受到身為一個郡王該有的待遇,但他卻樂在其中。

不僅如此,朱元璋從字裡行間中感受到記錄這些事情的錦衣衛在記錄的過程中有些高興,因為他的字裡行間在越來越順暢。

他筆下的情報,從一開始的公事公辦,到後來的沉浸其中……

看到這裡,朱元璋算是明白為什麼武官要把這奏疏交給自己了。

“任由這小子這樣下去,恐怕你派去的那十幾個錦衣衛用不了多久就不打自招了……”

朱元璋合上了奏疏,同時瞥了一眼武官。

對此,武官也只能低下頭:“臣沒想到他們如此經受不住誘惑……”

“誘惑?”朱元璋往前探了身子:“渤海王誘惑他們什麼了?”

“這……自然是軍餉和……”武官想要說些什麼東西,可話到嘴邊卻說不出來。

若說軍餉,朱高煦給麾下兵卒開的年俸確實很高,但卻還是比不上錦衣衛給這些人的俸祿。

武官不知道說什麼是因為他發現朱高煦除了軍餉後,似乎真的沒有給過這些錦衣衛什麼東西。

可即便如此,這些錦衣衛卻還是在不知不覺中為朱高煦說盡了好話。

“陛下,臣這就將他們調回。”武官說不出來,只能跪下叩首。

“調回作甚……”朱元璋將奏疏放在了一旁的桌上:“調回他們,那小子不就知道監視他的人是誰了嗎?”

“更何況,他能以這樣的手段收服你派去的這些人,你能保證另外派去的人就能抵抗住他這手段?”

朱元璋將奏疏拿起丟到武官面前:“繼續把他們留著,只要大體的訊息不出錯,其它也沒什麼。”

他很自信,但這是應該的。

朱高煦現在之所以能讓吉林城爆發出那麼大的潛力,這並不是他個人能力有多麼出眾,而是大明的錢山糧山在給他開道。

沒了遼東都司的錢糧,沒了宗人府和戶部發的歲俸,朱高煦所建立的這一切都會在轉瞬間土崩瓦解。

對於當下的局面,朱元璋樂於此間,甚至想讓朱高煦繼續這樣下去。

朱高煦想要維持當下的局面,就必須緊緊和大明朝廷綁在一起,綁的過深了,他就永遠不可能鬧出什麼事情。

儘管在朱元璋看來,吉林城的那七千多人也鬧不出什麼事情,但有著防備心始終是好的。

“陛下,殿下與女真人互市的事情……”

武官低著頭小心翼翼開口試探,朱元璋卻不等他說完便打斷道:

“打探清楚他們互市的東西都有什麼,另外那小子在鐵礦和煤礦的寨子是個什麼情況,也讓人探查清楚。”

鐵礦與煤礦這兩者對於任何勢力來說都是緊張之物,朱高煦能找出這兩樣東西朱元璋不吃驚,但他想要知道自家孫兒的這兩個礦場只是單純的挖礦,還是在私底下經營著什麼見不得光的勾當。

朱元璋眯了眯眼睛,但正在此時,偏殿的門卻被人敲響了。

“篤篤……”

“爺爺,下面人上了一份奏疏,臣孫拿不定主意,不知可否進來?”

朱允炆的聲音在門後響起,朱元璋聽後也沒有多想,只是看了一眼武官:“去辦你的事吧,順帶讓太孫進來。”

“是……臣告退”武官起身作揖離開,而朱允炆也在片刻後走進了偏殿內。

他手裡拿著一份奏疏,在走上前後雙手遞給朱元璋,老朱也順勢接過。

在奏疏接過之後,他看了眼上奏之人,卻不曾想居然是戶部尚書鬱新。

看到鬱新的名字,老朱便知道了這奏疏恐怕與西南的事情有關,隨後一目十行的看了起來。

不出他的意料,奏疏的內容是關於川南與雲南礦山的事情,鬱新在奏疏中闡述瞭如今廟堂中許多臣子都在想著同時開採雲南及川南金銀銅礦,但鬱新認為現在的大明無法同時向川南和雲南移民。

雲南與四川的關係,和雲南與其它地方的關係不一樣。

北方移民和南方移民是兩套班子,雲南與四川同屬西南,因此在移民問題上,二者不免會撞上分配問題。

以往朱元璋對雲南移民的力度大過四川,這既是因為四川本土還有二百餘萬漢人,也是因為要保四川必須要守雲南。

只是當下雲南與四川川南地區衝撞,二者都有足夠的礦山,也都是大明所急需。

如今廟堂上有三種聲音,分別是開採四川和開採雲南,以及兩者一起開採。

開採四川的官員認為川南金銀銅礦數量並不算少,而且由於背靠成都平原,緊鄰長江水系,因此完全可以在開採後減去運輸問題。

不僅如此,他們認為如果平定川南六府,並隨之移民,那自隋唐以來所形成的“四川防務在成都”的局面就可以得到改善。

這一局面得到改善後,成都南部平原就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甚至勾連南部的安寧河谷。

至於支出雲南的官員則是以為西南要防在雲南,而且雲南土司及土民數量是漢人的五六倍,開發雲南礦山可以更好的移民實邊,保護大明西南邊陲。

這兩者的聲音,朱元璋都有在傾聽,因為官員們爭的東西表面上是人口,實際上是未來二省的定位和發展。

對此,朱元璋本人是傾向雲南的,畢竟有著前元滅宋的例子在,他很清楚雲南對西南乃至大明意味著什麼。

如今有了如此多的金銀銅礦,正是移民雲南的好時機。

一旦這些金銀銅礦得到開採,那許多商人就會蜂擁而至,雲南商道也可以就此開啟,帶來更多的人口和商貿。

移民十幾萬人前往川南,對於四川整體來說是錦上添花,但對於大明在雲南的統治卻是雪中送炭,朱元璋比誰都明白這個道理。

相比較前二者,朱元璋對於第三種聲音的態度就不太好了。

前二者不管怎麼說,都是從大明和朝廷的角度出發,但第三種就是單純的蠢或壞。

在廟堂之上的人,有哪一個看不出如今的大明在西南是沒辦法齊頭並進的?

他們之所以要同時派軍鎮守川南和雲南,為的就是開採川南和雲南的金銀銅礦,繼而將以鈔抵稅的政策持續下去。

他們可不管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他們要的只是自己能最快得利。

想到這裡,朱元璋抬頭看了一眼朱允炆,眸光沉著的嚇人。

“你以為,是開採雲南還是開採四川……”

“孫兒……”話到嘴邊,朱允炆卻說不出來了,因為他感受到了自家爺爺的不快。

“孫兒覺得,還是先開採雲南,並依照今年之法,每年編兩萬餘戶為三至四衛前往雲南。”

“依照眼下雲南金銀銅礦的情況,最少要增設七十二個千戶所,按照地區劃為十個衛。”

明軍衛所並不是固定的每個衛五個千戶所,一般內地除南直隸外都在三到五個,軍情嚴重的地方可以達到五到十二個不等。

因此,朱允炆才會提出將七十二個千戶所劃分到十個衛裡。

不過不管怎麼說,七十二個千戶所也就是最少需要七萬兩千軍戶,而云南軍戶遷移過後的逃亡率可以達到四成,因此想要在雲南留下七萬兩千軍戶,起碼得遷移十餘萬戶前往,只能多不能少。

十餘萬戶聽上去不多,但如果按照口數就是五六十萬人。

如今天下各省中,即便是人口最多的南直隸和浙江兩省也各才一千萬冒頭,想要遷移五六十萬人前往雲南,這難度不必多說……

“這事情就交由你去辦吧,若是移民能在雲南穩定些,那雲南的金銀銅礦也就可以入庫,說不定能趕上秋稅,到時候以鈔抵稅的壓力也就輕些了。”

在朱允炆給出朱元璋滿意的答案後,他順勢將這個任務交給了朱允炆。

“孫兒領旨……”朱允炆作揖應下,他心裡比誰都清楚自家爺爺的做法。

與其說讓自己去辦這件事,倒不如說讓渴望獲利的江東六府之人去辦這件事。

他聽的很清楚,自家爺爺提及了今年的秋稅和以鈔抵稅,而以鈔抵稅又以江東六府獲利最甚。

朝廷想移民,可不是簡單的一句話就能夠促成的,而是需要地方官員和胥吏的配合才能實現。

以鈔抵稅能不能繼續下去,現在已經不是看雲南的金銀銅礦了,而是看江東六府出身的官員是否配合移民。

想到這裡,朱允炆緩緩退出了偏殿去,隨後消失在殿門拐角處。

望著他離去的背影,朱元璋端起了旁邊的一杯茶,細細品了一口……

(本章完)

人氣小說推薦More+

晉庭漢裔
晉庭漢裔
頻頻回顧的是山峰,念念不忘的是大海。當姜維戰死於成都大火的那一天,大漢帝國的餘暉徹底消散了。 晉人站在他的屍體旁,挑出了一個斗大的苦膽,他們面面相覷。西晉帝國因這場勝利而建立,但未來將通往何方,答案卻是慘痛的,四十年後,遍地哀鴻,九州塗炭,屍骨累累,餓殍如雲。 在這場末世般的混亂中,因為責任與命運,劉備的曾孫,土生土長的安樂公世子,劉羨,踏上了復國之旅,他追尋著老師與大漢先祖們的事蹟,與曹操、孫權
陳瑞聰
將軍,夫人叫你去種田
將軍,夫人叫你去種田
現代女孩邵點點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穿越到了一個架空的古代王朝——大梁國,成為了一個目不識丁、好吃懶做的鄉下胖丫頭。 更糟糕的是,她還被自己的父親強行嫁給了一個冷峻無情的將軍!面對從天而降的 “夫君”,邵點點只能硬著頭皮接受這個意外的婚姻。然而,她並沒有被困境打倒,反而以樂觀和幽默的態度迎接古代生活的種種挑戰。 在這段充滿歡笑與感動的旅程中,邵點點不僅收穫了愛情和事業,還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和價值。
香辣雞雜
大唐李承乾,請父皇稱陛下
大唐李承乾,請父皇稱陛下
李世民:承乾,青雀搗鼓出來了《括地誌》,你作為哥哥,一定要讓著他點。 李泰:《括地誌》是本王多年修編的一部鉅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李治:大哥和青雀,你們就爭奪天下吧,我只負責撿漏! 李承乾:來人,把青雀和雉奴給朕吊起來打,請陛下移駕大安宮!......眾人譁然,大寫的驚愕寫在臉上。
三石散人
假千金才是真團寵?全家跪求原諒
假千金才是真團寵?全家跪求原諒
孟清月也曾是養在侯府深閨的嬌女,一夕之間,她便因另一個女孩的出現失去了所有。 爹孃扒了她的衣裳,阿兄把她踹進湖裡,未婚夫毀了她的清白…… 所有人都指責她佔了孟長樂的人生。 唯獨她想不明白,那她的人生去哪了? 直到那天十里相迎,香車寶馬迎她回府,看著眼前款款走來的親生父母和哥哥們,孟清月笑了。 “爹爹,孃親,哥哥,我回來了!” 可是她離開之後,養父全家怎麼又跪著哭求她回去?
無心人無暇
穿越大乾,我靠打獵養活妻女
穿越大乾,我靠打獵養活妻女
穿越大乾。 在這個歷史書上找不到的朝代。 戶外求生主播楚風穿越了。 剛穿越,骨瘦如柴和吃不飽飯的妻女便纏上了他。 不得已,楚風只能前往那座被詛咒的山,本想挖兩個野菜充飢,卻抓住了野豬。 一不小心,成為了村裡唯一一個獵人。 於是,為了吃飽飯,楚風開始了和豬鬥,和虎鬥,和熊鬥,和流民鬥,和戰犯鬥,和敵國斗的日子。 再回首,楚風發現,曾經的村子,在整個大乾,成為了舉足輕重的重鎮。 直到某一天,女兒在楚風
以帝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