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高聳巍峨的城牆之下,老人的屍體已經被抬走,可四濺的血跡依舊殘留在磚石的縫隙之中,無聲地昭示著不久前發生的一切。
民怨沸騰,蕭平衍顧忌著自己的名聲,沒敢令禁軍動用武力,只令人勉強分開聚集的難民,御駕匆匆回宮。
再沒往獵場去時的風光與招搖。
馬車緩緩從駛過城門,透過沈裕挑起的竹簾,容錦見到了那些難民。
因長途跋涉,缺衣少食,各個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目光疲倦而麻木。
城牆根下席地而坐的難民中,有個蓬頭垢面的婦人,抱著懷中的孩子失聲痛哭,沙啞的聲音中滿是絕望。
可週遭無人在意——
這一路上,死亡是再常見不過的事情,甚至能算是解脫了。
哭嚎聲傳進車中,沈裕卻並沒不耐,只定定地看著,彷彿要將這一切刻在心中。
直到徹底遠去,才緩緩放下竹簾。
容錦從沒見過沈裕這副模樣,目光晦明不定,帶著憐憫,與一些說不定道不明意味。
容錦看不透他的心思,但直覺危險。
等回到別院,沈裕尚未坐定,宮中傳旨的內侍便火急火燎地來了,說是聖上急召議事。
內侍抹著額頭的汗,見沈裕還要更衣,哀求道:“沈相,這都什麼時候了,聖上正等著呢!”
城門一事後,蕭平衍自覺顏面掃地,又急又氣。
見他幾乎砸了半個議事廳,連一貫得聖心的封禧都遭了責罵,伺候的下人戰戰兢兢,半點不敢耽擱。
“聖上若是動怒,有我擔著。”沈裕不鹹不淡地掃了眼,內侍立刻噤聲,雖仍舊苦著張臉,但不敢再催促。
容錦見著宮中來人,就已經翻出朝服。
她心中還記著城門處見著的慘狀,為沈裕更衣時,動作也要比平時快些。以致為他系環佩時,一個不防,指尖沒能勾住。
若不是眼疾手快,在環佩墜地之前險險抓住,怕是就要跌碎在地磚上了。
雖是有驚無險,但容錦還是嚇得臉都白了。
沈裕將她的慌亂看在眼裡,淡淡道:“你急什麼?”
容錦半跪著,小心謹慎地將白玉環系在了沈裕腰上,如實道:“奴婢怕誤了您的正事。”
“你可知難民到京城要多久?”沈裕輕描淡寫道,“這麼些日子都沒急,如今哪就差在一時半刻。”
雖沒指名道姓,但容錦還是聽出來了,他這是在譏諷聖上。
獵場那幾日,容錦曾跟在沈裕身後,見過那位聖上一面。
那時他擁著個美人,身邊滿是殷勤伺候的內侍,明明年紀比沈裕還要大些,卻莫名叫人覺得不夠沉穩。
如果說沈裕像是千錘百煉,烈火煅燒出來的利劍,他身上,沒有多少風霜留下的印記。
而就她所知的聖上行徑而言,也確實如此。
沈裕撣了撣衣袖
,將要離開之際,忽而開口道:“我這兩日未必能回來。”
江南之亂早有徵兆,先前粉飾出來的太平解決不了根源,反而經年累月積成了沉痾。到如今,一場洪澇撕碎了面上的平和,徹底將所有問題都引發出來。
就算是蕭平衍,這回也避無可避,只能正視。
可那些麻煩,滿朝文武聚在一起議上三天三日,也未必能有結果。
容錦見沈裕似是在等自己說話,想了想後答:“朝中事務繁忙,公子也要保重身體才是。”
沈裕微微頷首,又吩咐道:“你帶回來的人,自己看好了。”
容錦沒想到他會親自過問春窈的事,愣了下,隨即應承下來:“公子放心,等看過傷,這兩日就會送她離開。”
怕沈裕依舊不放心,她又著意補了句:“不該說的話,奴婢一個字都不會多說。”
容錦知道沈裕的一貫作風。
當初沈裕將她從黎王府帶回,一直關在院中數月,直到近來態度才逐漸和緩。他會疑心春窈,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
而她自己,也未曾想過要留春窈在別院。
這不是什麼好去處,她連容綺都要送走,何況春窈。
沈裕這才作罷,領著火急火燎的內侍出了門。
容錦屈膝行禮,恭恭敬敬地將人送走後,終於得空,往春窈暫住的院落去。
春窈被安置在她先前所住的,僻靜的細柳院。
容錦到時,成姝正在為她處理身上的外傷,桌上放著的瓶瓶罐罐裡,有金瘡藥,也有治跌打損傷的藥酒。
春窈咬著唇,一聲不響地忍著痛,直到見著容錦露面,眼前一亮。
成姝繫好了包紮的紗布,向容錦頷首致意:“傷處別沾水,我明日再來換藥,就不打擾你們二人敘舊了。”
容錦客客氣氣地道了聲謝,又挽了春窈的手檢視她身上的傷。
那欺霜賽雪似的肌膚上,除了今日被馬車拖行留下的新傷,還有似是鞭痕的印跡,觸目驚心。
“好在都過去了,”春窈放下衣袖,喜極而泣,“阿瓷,能再活著見到你,真是太好了。”
她臉上有苦澀,有劫後餘生的喜悅,卻並沒有驚訝。
若是從前,容錦應當不會覺得有任何不對勁,但不知是不是與沈裕相處久了,也染上了他那點多疑。
容錦緩緩拍著春窈的背安撫,等到抽泣聲漸漸止住,又倒了杯茶給她,似是不經意般問道:“阿窈,你有什麼打算嗎?”
“我……”春窈接過杯子,雙手捧著,神情顯得格外無措,“你是知道的,我被人牙子輾轉幾回賣入王府,雖對家鄉隱約有些印象,但早就記不得究竟在何處……”
王府後院,大都是這樣無家可歸的可憐人。
“我能不能
,在此處多留些時日?”春窈放下杯盞,攥著容錦的手,目光中帶著些哀求,“阿瓷,我害怕……”
怕一旦離開,會再落入黎王之手。
春窈整個人都在顫抖,容錦知道她在怕什麼,因她自己也有過這般恐懼,到了嘴邊的話便再難說出口。
但她也不能擅自承諾什麼。
此事,還是得看沈裕的意思。
只是沈裕確實一時半會兒回不來。
蕭平衍大動干戈,就連仍在為兒子失蹤而焦心的清和侯,也被召來議事。
其中緣由也很簡單,因先前總管江南一帶賑災事宜的,清和侯的三弟,秦知彥。
論及輩分,是蕭平衍的小舅。
清和侯原本遞了牌子,想要進宮見太后,請她在聖上面前幫著描補幾句,結果太后還沒見著,先到紫宸殿劈頭蓋臉地捱了一頓罵。
平日裡,蕭平衍對秦家幾乎有求必應,可這回他自己顏面掃地,羞惱至極,也不再顧忌什麼情面。
直到沈裕在內的官員陸續趕到,有外人在,才稍加剋制。
“江南鬧到這般境地,直到那群難民堵在朕的面前,朕才知道此事!”蕭平衍想起血濺城牆的情形,額角的青筋跳了起來,責問眾人,“是百官都尸位素餐不成?”
說完,點了沈裕的名字:“當初賑災之事,朕交由你總覽負責,如今你作何解釋?”
“當初江南水患,確實是三省六部合議,由臣梳理決斷,如今這般境地臣難辭其咎,”沈裕跪在殿中,“聽憑陛下處置。”
他認得乾淨利落,並無半點推諉,蕭平衍都愣了愣。
倒是其他人看不下去了。
明眼人都知道這回最大的責任在誰身上,吏部尚書早就與秦家有嫌隙,見沈裕這般,只能硬著頭皮自己上。
他跪在沈裕身側,磕了個頭,懇切道:“聖上明鑑,臣等確有思慮不周之過,可京城與江南遠隔千里,縱然沈相,也難事事算到啊……”
這話沒明著提秦家,但意思也很明顯——
決策沒錯,是那邊負責的人沒執行好,還欺上瞞下不報。
蕭平衍自然清楚,若不然也不會先將清和侯叫過來罵了一通,只是他再怎麼動怒,總不能真對秦家下手。
縱然不提親戚血緣,這也是他的倚仗。
何況,秦知彥還是當初他親自下旨任命的。
那時沈裕舉薦了另一人,可蕭平衍想抬舉一手秦家,此事若辦成了,秦家的聲望自然水漲船高。
哪知事與願違,辦砸了。
為此,蕭平衍連訓斥沈裕之時,都帶著三分心虛。
說話間,內侍戰戰兢兢地通傳,說是御史中丞崔榷求見。
蕭平衍一聽這名字,頭更疼了,幾位尚書倒是不約而同地鬆了口氣——
刺頭來了,有些話便不用他們說了。
果不其然,崔榷進殿行禮後,就開始引經據典上奏,順道牽出件舊事。
早前,就曾有御史上書,參過賑災銀兩、米糧遭剋扣之事。只是那時秦家反應極快,轉頭拉了戶部下水,最後不了了之。
戶部尚書一早就想翻舊
賬了,只是還沒尋著合適的時機,見崔榷提及此事,喜出望外。若不是被沈裕掃了眼,險些表露在臉上。
蕭平衍狠狠地剜了清和侯一眼,沉聲道:“召秦知彥回京,一干人等悉數下獄,聽候處置。”
怕崔榷再揪著不放,他隨即又道:“當務之急,還是眼前。”
他不再提什麼問責,眾人的目光不約而同地落在了沈裕身上。
因跪得有些久,髕骨隱隱作痛。
沈裕波瀾不驚地垂著眼,等蕭平衍再次問起,這才道:“依臣愚見,得先救濟、安置京城難民,再摸清江南困境,從根上解決。”
三言兩語說起來簡單,可真要做成,不知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
這夜未能離宮的,不止沈裕一人。
中書燈火徹底長明,章程議了又議,快到早朝的時辰,眾人小憩稍作歇息,唯獨沈裕還在藉著燭火翻看著什麼。
滿是睏倦的小內侍揉了揉眼,上前添茶時才發現,他手中的並非奏疏公文,而是江南一帶的輿圖。
泛黃的長卷之上,山巒起伏,湖海蜿蜒。
而第二日早朝,江南八百里加急的奏報,為蕭平衍帶來了雪上加霜的訊息。
江南流寇蔓延,這其中有一支自稱“奉天教”,妖言惑眾,蠱惑了不少百姓跟隨。
三日前,殺餘杭縣令。
大殿之中,百官面面相覷,就連打定主要要踩秦家一腳的吏部尚書都偃旗息鼓,臉色難看得很。
眾人心中都明白,江南亂了。
相較而言,別的事情都顯得無足輕重。
清和侯原本為著兒子失蹤之事,已經疑心上沈裕,只等著回京請太后主持公道,結果遇著此事,已是自顧不暇。
只能先想著將自家從這麻煩中撈出來。
沈裕在宮中留了足足三日,以身體不適為由,在宮門下鑰前離開。
崇文館負責修史的那位宋翰林因前朝一樁舊事與同僚爭辯半日,忘了時辰,也離開得晚了些,湊巧與沈裕一同出宮。
以往見著沈裕獨行,宋巡總要趁機問些瑣事,但知道他眼下正為江南之事焦頭爛額,便沒拿那些小事去煩他。
倒是沈裕,主動問了幾句。
宋巡一一答了,見沈裕氣色不好,沒忍住嘆道:“沈相還是要保重身體啊……”
秋風獵獵作響,吹起寬大的袍袖。
“無妨,”沈裕按下衣角,不疾不徐道,“清淮不能借你了,明日遇著,叫他到別院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