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康熙即位大清會亡嗎

第464章 發現康熙,別放跑了康熙啊!(求月票,求訂閱)

“萬歲!萬歲!萬萬歲!”

當象徵著大清皇帝和蒙古大汗的那面龍旗出現在北沙河南岸時,歡呼之聲響徹雲霄,一時之間竟然蓋住了北沙河北岸戰場上的槍炮聲。

不少正在交戰的雙方將士都聽見了這突然發出的歡呼,因為這“萬歲”是用滿洲話喊的,所以只要細細一聽,就知道有一支人數頗多的清軍已經繞到了北沙河南岸

正在一輛望斗車上指揮作戰的李中山其實已經得到探馬送來的報告,知道有不少清軍騎兵正從北沙河上游的一處淺灘渡河到北沙河南岸,可能要去偷襲己方的老營。

所以他馬上下令,命令迂迴的包抄清軍左翼的李忠義馬上去堵截這支清軍騎兵,又從預備隊(明軍的左、中、右三路各兩個師,預備隊兩個師)中抽調出一個第二十五師,去支援李忠義。

這邊第二十五師剛剛過河,那邊已經全部完成涉渡的清軍突然就開始山呼萬歲了!

這是什麼狀況?

李中山那也是正白旗包衣出身,也是懂一些滿洲話的,當然明白那幫八旗兵在山呼萬歲這是什麼意思?難道康熙皇帝親自帶著騎兵渡河搞偷襲?

想到這裡,李中山趕緊舉起望遠鏡往歡呼聲傳來的方向望過去,仔細搜了搜,就找到了一面在風中獵獵飄揚的四方形的黃龍旗他當然知道這面黃龍旗就是大清皇帝兼蒙古大汗的旗幟!

不能吧?真的是康熙!這康熙現在那麼勇了?都敢身先士卒了?現在可是有線膛槍和米尼彈取上將性命的時代!

另外偷襲難道不應該是“偷偷的過河”,“放槍的不要”嗎?怎麼一過河就大呼萬歲?這幹嘛呢?拉仇恨嗎?康熙難道不知道他扒了黃河,早就已經是兩淮公敵了,而淮軍又是大明北伐軍的主力,他這一嚷嚷,這還偷襲個毛?這不成“明襲”了?

不對有詐?

可是詐在哪兒呢?

饒是李中山這個馬上打天下的大將軍也被“康熙過河搞明襲”的操作給弄暈乎了,一下子也不知道該怎麼調整佈署了。

而在戰場另一邊,正立馬在一處土堆上指揮戰鬥的康熙皇帝也被北沙河南岸傳來的山呼萬歲之聲給弄糊塗了他當然知道這個萬歲歡呼是怎麼來的。一定是察尼、李光地、小桂子他們仨打出自己的黃龍旗了!

黃龍旗在何處,就意味著皇帝在何處嘛!

就在康熙立馬的土堆附近,也豎著一根高高的旗杆,杆子上就掛著一面象徵大清皇帝和蒙古大汗的黃龍旗。

不過兵不厭詐嘛,戰場出現一個或幾個“影皇帝”也沒什麼好奇怪的。所以康熙讓人假扮自己在正面戰場督戰,自己悄悄跟著迂迴部隊深入敵後,在關鍵時刻打出黃龍旗亮明身份鼓舞士氣,發起總攻,那也是可能的。反之亦然.

可康熙本人不太明白的是.現在就到了關鍵時刻了?可他們也沒靠近明軍大營啊,連荊溝河都沒到呢,難道是遭遇了明軍大隊人馬了?

雙方的主帥都糊塗了,底下交戰的官兵當然就更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狀況?

清軍那邊本來士氣有點低落今兒早上清軍在荊溝河和北沙河之間已經敗了一場,損失不小,還讓明軍衝過了北沙河,並且讓他們在北沙河北岸挖起了壕溝,修起了矮牆。

明軍的壕溝、矮牆工事難打是誰都知道的,護駕山上的明軍壓根就沒多少,靠著壕溝、矮牆也讓進攻的清軍死傷慘重!

現在明軍十萬背靠北沙河挖壕築牆,都已經擺好架勢了!而清軍的人數比他們還少一點.這怎麼打得動?如果清軍和明軍在界河和北沙河之間打得難解難分,會不會還有大股明軍開過來參戰?如果再有明軍大隊開過來,大清是不是又要被李中山給打得大敗了?

康熙如果在山東再大敗一場.那下一步,明軍是不是就要打北京了?

北京要守不住,大清還有嗎?

就在這幫八旗新軍官兵都感到大清要完的時候,明軍側後方的北沙河南岸忽然響起了滿洲話的“萬歲、萬歲、萬萬歲”.

他們可沒有康熙的“高度”,當然看不見那面迎風招展的黃龍大旗,但是這個“萬歲、萬歲、萬萬歲”也不是隨便喊的。

難道康熙皇帝自己帶著騎兵突到明軍屁股後面去了?

大清難道要贏了?

想到這好事兒,原本士氣有點弱的清兵的氣勢一下就起來了!

距離明軍最近的兩紅旗步軍正好發起步兵衝擊,那個大清一等公朋春已經披上了雙重鎧甲,手裡拿著一面紅旗,身邊簇擁著一群牽著馬的“老女真正野生旗”戈什哈,前面則是四個組成了縱隊的步兵營,正藉著瀰漫在戰場上的硝煙在往前拱。

而在他們這些人身後,清軍兩紅旗的炮兵都把炮口架到最高,將一發發的實心彈拋射到明軍陣地上。

雖然一等公朋春剛才費了好多唾沫星子,才把這小四千正紅旗步兵動員起來哄上前線可這些正紅旗步兵的勁頭還是不大,哪怕被朋春的戈什哈押著,也不肯痛痛快快地向前,好好的大清步軍,愣是走成了小腳老太太。

就在朋春急得滿頭大汗,不知道該怎麼逼著底下這些已經上進了的八旗子弟去送死的時候,他忽然就聽見明軍側後方向傳來的滿洲話的山呼萬歲了!

朋春當然是知道康熙派了一萬幾千八旗新軍騎兵透過北沙河的淺灘嚮明軍後方迂迴的。不過他沒想到康熙本人居然就在這一萬幾千八旗騎兵當中,一起迂迴到北沙河南岸去了,而且好像還打了勝仗!

要不是打勝仗,現在就不是喊“萬歲,萬萬歲”,而是喊“敗了,敗了”.

想到這裡,朋春就用力揮動紅旗,向前一指,大聲呼喊道:“弟兄們,皇上帶領的大軍已經繞到明軍背後還大獲全勝了!弟兄們前進,別放跑了明軍!”

跟著朋春的那群“野生女真戈什哈”也一起大喊了起來:“皇上帶兵繞到明軍背後啦!皇上大獲全勝啦!弟兄們衝啊!別放跑了明軍!”

這群“野生女真戈什哈”這一喊,剛才因為聽見明軍側後傳來的滿洲話“萬歲”,士氣已經有點回升的清軍兩紅旗燧發槍兵,這下終於有點沸騰了,也發出了大聲吶喊,紛紛加快了步伐。

這些八旗新軍無論是裝備還是訓練,擱在當今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之前之所以士氣低落,是因為他們這次遇上的對手又多又強,看上去沒有打贏的希望。

現在看到了勝利的希望,戰意馬上就肉眼可見的起來了!

這可是整整四個營的堂皇陣容,燧發槍全部上了刺刀,在軍官的帶領下,開始快步前進,先是便步,然後是疾走,蒙著頭向前,似乎要用他們巨大的衝擊力,一舉突破明軍的矮牆戰壕線,一直衝到北沙河下!

四個營近四千把刺刀排成閃耀的密集步兵線列,縱深十餘列,潮水一樣向前湧去,彷彿就是要在硝煙的掩護下,用人命的數量抵消明軍的火力!再用血肉,用白刃拼出一個勝負.這樣的“四千把刺刀”要是出現在“一鴉”戰場上,大英的龍蝦天兵大概也要頭皮發麻了吧?

胡一槍聽見身後傳來滿洲話的山呼萬歲聲音,馬上就知道前線要接受考驗了,這下他可在掩體裡面呆不住了,也不顧親兵和參謀人員的阻攔,轉身就衝到了掩體外面,還縱身一跳,跳上了掩體旁邊用沙包壘起來的沙包,舉起望遠鏡就朝對面看。

一開始還是硝煙濃重,什麼也看不清楚。只聽見對面傳來的滿洲話的人浪呼嘯的聲音。

在前方壕溝之內避炮的明軍軍官士兵也都爬了起來,架好步槍。一陣輕風吹過,將煙霧吹散了一層,終於看清楚對面的陣勢了,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涼氣兒,然後也興奮了起來。

密集的燧發槍兵穿著藍色行褂,戴著頂子暖帽,組成了一排排的線列,一排排上了刺刀的燧發槍起伏著向前這不得好幾千人?一個個都是功勞啊!

塹壕裡面的一個軍官已經反應了過來,大聲呼喊道:“所有步兵.自由射擊!”

這個軍官身邊還跟著一個號手,聽見這個軍官的命令,馬上拿出個嗩吶用力吹響了起來。

刺耳的嗩吶聲音還在迴盪,明軍塹壕線上,頓時閃起一排排大大小小的火光!走在最前面的清軍兩紅旗的軍官士兵,就好像突然被雷劈中一樣,忽然就倒下了一大片。慘叫聲也不可遏制地響了起來,到處都有一頭栽倒下去的垂死的官兵!

不過這些清軍也真是有一股狠勁兒,前面倒下去了,後面的人馬上就硬著頭皮頂上來,然後繼續向前!

依託塹壕和矮牆作戰的明軍採取的是“三段擊”的戰法,一名士兵專管打槍,兩人在後面用跪姿負責填裝彈藥。明軍現在裝備的定裝空腔彈填裝起來很快——空腔彈其實就是一種滑膛槍版的米尼彈,可以做得比燧發槍的標準口徑稍小一些,所以裝彈很容易,甚至不用捅條,只用槍托往地面上砸幾下也行。

明軍的燧發槍已經打了一排又一排,子彈傾瀉而出!但清軍卻仍然沒有停步,仍然在不斷湧向明軍陣地。不過他們的隊形已經混亂,但是也加倍密集了。沒有了佇列,也就不存在什麼排隊槍斃了,所有人都不約而同的吼叫了起來,由便步走直接變成了衝鋒!

好幾千人,蒙著頭直嚮明軍陣地衝去,轉眼的功夫,就衝撞上了明軍陣前的拒馬槍線。

這些拒馬槍用來抵擋騎兵的效果很好,但是卻對付步兵卻沒多大用,只能遲滯一下——步兵會把拒馬槍推倒或是拆掉。

明軍則趁著他們被遲滯的機會拼命開火和投擲手榴彈!他們的火力雖然兇猛,但是仍然無法阻擋住潮水一樣的八旗新軍。

清軍燧發槍兵死得一片一片的,數都數不過來了。但還是有更多的人還是推倒了拒馬槍,踩著同袍的屍體,吼叫著,成群結隊的朝明軍的陣地上湧動。

胡一槍放下望遠鏡,回頭衝底下的參謀人大吼:“擂鼓.吹衝鋒號!”

“是!”

催促進攻的鼓聲和刺耳的衝鋒號一起響了起來!

前線戰壕內的明軍聽見進攻的鼓聲、號聲,大多停止了射擊和裝彈,紛紛抽出套筒刺刀套在燧發槍的槍管上。然後就看見各隊的隊正、隊副和排長們先翻出壕溝、矮牆,然後才是士兵。

軍官們都是一手佩劍,一手手槍,紛紛大呼:“大明國人軍前進!”

士兵們則都端著上好了刺刀的步槍,大聲喊殺,發起了刺刀衝鋒!

一時間,明軍右翼前沿的槍聲炮聲突然沉寂了下來,取而代之的就是雙方將士發出的驚天動地的吶喊!

“八旗子弟.上馬!”

聽見前線的槍炮聲被吶喊聲所取代,一等公朋春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連忙從一名戈什哈手中取過韁繩,然後大喝一聲,第一個翻身上馬,又用手中的朴刀向前一指:“八旗子弟.跟我衝!”

他的那些戈什哈也都身手矯健,全都翻身上馬,然後舞動馬刀,拍馬向前!

二百餘名披甲騎兵,突然發起衝鋒,毫無疑問打了前頭正在和清軍打白刃戰,而且明顯佔了上風的明軍一個措手不及。後者根本來不及組成空心方陣,就被朋春率領的騎兵輕鬆衝破了戰線!

衝破了明軍防線,又縱馬越過明軍的矮牆和壕溝的朋春和他的戈什哈並沒有戀戰,而是義無反顧地嚮明軍的縱深衝去!

他現在的任務,就是要儘可能的把明軍嚴整的戰線攪亂!

“突破了,突破了,祖宗保佑.”

在清軍的陣地上,老將朗坦放下望遠鏡,已經有點老淚縱橫了。老將軍抹了把眼淚,扭頭對身邊的戈什麼哈大吼了一聲:“擂鼓,進軍全軍衝鋒!”

他身後的戈什哈也都興奮到了極點,大聲回答:“嗻!”

緊接著,一陣緊似一陣的鼓聲,就在清軍陣地上響了起來。

之前和明軍打槍戰損失不小的四個兩紅旗的步兵營正在一邊休整一邊觀戰,看到前線達成了突破,也興奮了起來,也不用軍官催促,就扛起他們燧發槍開始組橫隊,然後一隊接著一隊,敲著軍鼓,步行朝正在混戰的明軍陣地前進.

“副將軍發現康熙!那是康熙這個狗皇帝的龍旗!”

北沙河南岸,剛剛和第二十五師會合的李忠義,這個時候正在聽取從前方奔回來的一個哨騎隊正的彙報。

之前清軍的17000騎兵過河的時候,他就已經接近他們了。

但是看到清兵的數量優勢,他也沒敢在第一時間發起騎兵衝鋒。

而是派人去向李中山要援兵,很快就要來了精銳的二十五師——其實這個師是李中山得知清軍大量騎兵過河後,馬上派給李忠義的。所以才能來的那麼快。

只是沒想到這個師才開過來,李忠義就走了大運,遇上了康熙。

“康熙?真的是康熙嗎?”

李忠義都不大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康熙可是大清皇帝啊!

這要是把那個麻子頭一刀剁下來,那他可就不是國公的前途了……高低得封個郡王!

“千真萬確!卑職還能認錯了韃子皇帝的龍旗。”那個哨騎隊正說,“而且副將軍您聽……那些滿洲兵在喊萬歲呢!韃子那邊現在就只有康熙一個萬歲呀!”

對呀,現在大清朝就一個萬歲!

那不是康熙還能是誰?

李忠義也是懂滿洲話的,他這下已經完全確定自己撞到大運了……前頭就有一個康麻子!

於是,他馬上扯開喉嚨大喊:“傳令下去,告訴弟兄們,滿洲人的皇帝康麻子就在前方……就是那個扒了黃河,淹死無數淮西父老鄉親的康麻子!”

他手下的騎兵和第二十五師的步兵“含淮量”也是極高的!

康熙現在就是他們最大的仇人。

可以說,抓到康熙這個狗皇帝,就是對他們最大的獎勵!

當李忠義的話被傳令兵們傳遍全軍之後,他的八千騎兵和二十五師的萬餘兵,頓時就沸騰起來了。

“活捉康麻子”和“為淮西鄉親報仇”的呼喊聲響徹曠野!

緊接著,這18000步騎兵,就跟吃了槍藥,打了雞血似的。一邊喊著抓康熙和報仇的口號,一邊就小跑著向前——這是真怕康熙皇帝跑了!

(本章完)

人氣小說推薦More+

擺爛後,李二求我當皇帝
擺爛後,李二求我當皇帝
此刻,站在李承乾面前的是開闢了貞觀之治,打服了四方蠻夷,一聲令下便叫萬國來朝的天可汗。 是天日之表,龍鳳之姿,虎視八方的大唐天子李二。 講真,李承乾真的很方。 他做夢也沒想到,自己一覺醒來竟然穿越大唐,成了這盛世皇朝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當朝太子。 奈何腦子裡的歷史知識清晰無比的告訴他,用不了兩年,他就會因為謀私而被流放黔州,死在流放路上。 這怎麼能行? 於是,李承乾破罐子破摔,選擇擺爛。 “人活一
和風序幕
大秦:始皇求我當皇帝
大秦:始皇求我當皇帝
鐵打的子民,流水的皇朝。泱泱大秦朝,為何二世崩。後世穿越而來的趙子安,深知道不能改變滾滾洪流的歷史,但為了感謝祖龍的知遇之恩,甘為改革御卒,不求苟活於世,但求民生安康富足,實現祖龍民富國強之盛世。
青茯苓
青竹
青竹
【中午12點更新,下午6點隨機掉落加更】 十里八鄉都知道,姜竹是姜篾匠在山腳下撿的孤兒,養父過世後,只剩他孤苦伶仃住在竹山上砍竹子、挖竹筍,編籃子為生。 某天,姜竹在自家山裡“撿”到一個陌生男人。 這人又俊又白,儀表堂堂,眉眼勾人,一看就是大戶人家養尊處優的少爺。 就是頭髮有點兒短。 穿的有點兒怪。 嬌生慣養,挑剔挑食,還愛騙人。 一會兒說他是山神,一會兒說他是專愛吃竹子的黑白熊精,一會兒說他得了
寓風
殺我女人逼我造反,我十萬大軍兵臨城下!
殺我女人逼我造反,我十萬大軍兵臨城下!
三年前,秦軒穿越到大啟帝國六皇子身上。 秦軒帶兵打仗、出生入死,一手挽救搖搖欲墜的帝國! 然而,帝國平穩之後,皇帝卻要過河拆橋,竟要處斬秦軒摯愛的妻子,藉此來逼迫秦軒造反! 秦軒一聲令下,十萬神策軍兵臨城下,逼迫皇帝釋放妻子,下罪己詔! 而後,秦軒去往北境戍邊。 發明科技、種田發展、改革制度、組織貿易…… 短短几年,苦寒北境便成為天下富饒之地! 而當皇帝再一次想要卸磨殺驢的時候,秦軒的百萬大軍,蕩
柳智敏男友
狀元郎棄子逆襲路
狀元郎棄子逆襲路
俞慎思穿成一名古代富戶子弟,父親高中狀元后攀龍附鳳,殺妻棄子。 兄姐帶著年僅三歲的他一路乞討從京城回到老家,卻被叔伯趕出家門。 寒冬臘月,單衣破屋,長姐將他緊緊抱在懷中哭紅雙眼,瘦脫相的兄長將最後一口吃的往他嘴裡塞。 所有人都眼睜睜看著,沒爹沒孃,不到年底,不被餓死,也肯定被凍死。 轉眼,他們就看到姐弟幾人: 從一天餓三頓,到賺得盆滿缽滿; 從買不起筆墨,到科舉大滿貫; 從世人皆可欺,到朝野敬服。
許百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