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北有一山,名叫雞籠山,以其山勢渾圓,形似雞籠而得名。
雞籠山不高,僅有三十餘丈。其北依玄武湖,東連九華山,西接鼓樓崗,為紫金山延伸入城的餘脈,真是個依山傍水,風景絕佳的去處。
是以南朝時,這裡便為皇家苑囿之一。到了國朝,雞籠山連同山下四周上千畝風水寶地,也循例被劃為了皇家園林。
可惜朱老闆欣賞不來美景,總覺著這麼大地方空著浪費,更不會大興土木,修造園林來供自己一家享樂。
事實上,營建鳳陽皇宮的悲劇,給他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陰影。以至於朱老闆至今認為,這是自己此生犯的最嚴重的錯誤。
所以朱元璋現在以大興土木、修造宮室為恥,總覺著會被天下人戳脊梁骨。結果連南京皇宮的擴建裝修計劃都否了,只簡單的刷了刷牆,修修補補繼續住下去。
雞籠山也就一直這麼空著。直到老六向他反應國子學校舍太小,幾千學生在裡頭擁擠不堪,整日裡到處跟菜市場一樣,根本找不到一方清淨之地,怎麼讓學生安心學習?
而且夫子廟的位置也太好了……一出門就是秦淮河最繁華的河段,曲中教坊的河樓一座連一座,到處都是勾欄瓦舍,鶯鶯燕燕,亂花漸欲迷人眼了直接是。
國子學生們大都不超過三十歲,正是血氣方剛,需求強烈,又好想入非非的年紀。一個個光想著去秦淮河豔遇了,怎麼能靜心學習?
朱老闆一聽,確實有道理。就大筆一揮,把雞籠山的皇家園囿撥給了老六,讓他新建一座十倍大的校舍。
比起夫子廟來,這雞籠山確實更適合當校舍。首先就是地處城北,土地寬滿。別說建個十倍大的校舍了,就是建二十倍、三十倍,也有的是地方。
而且這裡土地為啥寬滿,還不是因為偏嗎?南京百姓喜歡住在城南,因為皇宮在京城的西南角。
所以非但王公貴族的宅邸都在南邊,就是富商百姓也削尖了頭往城南鑽。哪怕城南沒地方了,寧肯住在城外也不住城北。咱也不知道這是啥心理。
反正這年代的雞籠山一帶,除了景色好之外,就沒什麼拿得出手的地方了。說鳥不拉屎不至於,但確實人煙稀少、到處是菜地、農田,啥正經店鋪都沒有。更別說勾欄瓦舍了。
學生們要是再想搞豔遇,就得靠兩條腿,走到十里外的夫子廟了。就他們那小身板,到地方尼瑪腿都軟了,還豔遇個屁啊?
而且跟校園一牆之隔,就是刑部大牢。媽的不好好學習,直接扔大牢裡去……
於是就這麼愉快的決定了。
秉著洪武朝一貫的高效率,朱老闆拍板沒幾天,國子學新校舍工程就轟轟烈烈開始了。
而且朱元璋對辦教育可一點不吝嗇,基本對老六有求必應。那叫一個要人給人,要錢沒有,要命一條。
總之,除了錢之外,朱老闆都可以幫他解決……唯有錢得他自己想辦法。
事實上,朱老闆不問他要錢就不錯了,還給他錢,做夢去吧?
如今朱老闆都快悔青腸子了。如果能重來,他絕對不會給老六的海政衙門那麼長時間的免稅期。
當然,主要還是沒想到,老六能這麼快的整合海上,恢復海貿,第二年就開始掙大錢。
依著朱元璋的脾氣,早就該反悔說,之前說的不算,你非但要從現在開始交稅,還得把過去三年的欠稅也補上……
好在還有太子攔著,老賊這才沒法為所欲為。
當然人家老六也有話說,你丫是當初一文錢不想出,才給了咱幾年免稅。
現在看到市舶司能賺大錢了,又想白嫖?呸,門兒都沒有。
不過罵歸罵,新建校舍的費用,大部分還是由總理海政衙門負擔了,當然是以捐助的形式。
作為代價,新的國子學要專門設立一個航海學院,專門為海政衙門培養人才……
而且自己出錢還有個好處,就是可以完全按照自己心意,高標準、嚴要求的來建設校園,不受任何人掣肘。
於是老六幾易其稿,為國子學設計了宏大的建築群。校內建築除了明倫堂、五廳、六堂、師生宿舍、藏書樓……等必備的學校建築外,還規劃有射圃、馬場、球場、遊池等一系列功能性場所。
老六完全是參照後世大學城的標準來規劃這裡的,他從蘇杭請了最好的設計師,建就得建最高檔次的校舍。不為別的,就為了讓所有從國子學走出去的未來官員,都以自己的母校為榮!
才不是楚王殿下好大喜功所至呢。
不過攤子鋪的這麼大,想要短時間內完工,就成了痴心妄想。
到現在好多功能性的區域還沒建完,教舍的裝修也還沒搞呢。
好在主體工程和宿舍基本已經完工,可以先把學校開起來,然後一邊上學一邊幹活。
而且學生們課餘時間還能來工地幫工,體會下百姓的辛苦。
楚王曰:‘國子學生們將來都是要當官的,不體會下民間疾苦,怎麼能知道百姓的難處?’
這下連宋訥都看不下去了,像話嗎像話?學生們是來上學的,不是來給你扛活的!
朱元璋卻對老六的安排讚不絕口,並建議他給每個學生設立一個勞動積分,每年必須搬夠多少塊磚,才能得到足夠的積分,順利升入下一級……
在不做人方面,朱老闆一直是遙遙領先的。不過老六也在迎頭趕上,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架勢。
總之到了轉過年來的二月二這天,雞籠山下車水馬龍。
那是皇帝率領百官親臨,為新國子學開學揭幕。這一來是衝著老六的面子,至於二來麼,國子學就是這麼重要。
響亮的爆竹聲中,在國子學生和教工加起來近萬人的注視下,新國子學山門前巨大的橫石上,紅綢被緩緩掀開,露出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
‘國子大學!’前來觀禮眾的官員一起念道,然後交頭接耳,猜測這名字是啥意思。
(本章完)